Tuesday, November 8, 2011

蘇州過後又如何?

慕尤丁聲稱一切都已是定局,但是,最後一刻,卻是出現轉機;唔,我的意思是,暫時的部份轉機。

已經就讀小學,或是已升上中學的小朋友,恭喜大家,你們不必緊急跳車;家長們也無須掏光銀行存款,把孩子轉到私立學校。

好好善用剩下的英語教數理時光吧,這是慕尤丁叔叔送給你們的禮物,大家要珍惜。人家說,過了蘇州,就沒有船艇搭了。

慕叔叔為何改變主意?人們各有猜測,有說是納吉調解,有說是敦馬哈迪干預,也有認為是PAGE施壓奏效。

也有可能是三位一體。

不管力量來自何方,基本上,這是中產階級的共同意願。

問題是,2016年之後又如何?

政治沒有絕對,尤其是大馬政府的政策,此一時彼一時,說不得准;只能走一步,看一步了。

爭取保留中學英語教數理(我強調:中學),已經把中產階級凝聚起來。我不敢說這是對國語缺乏信心,然而,微觀上,代表家長關心孩子們的前途,宏觀上,卻顯示社會對全球化的認同。

人們未必都瞭解全球化的深度意義,但是,全球化底下的無國界合作與競爭,以及全球化之下的思維和語文共同化,並不難理解。

泰國和印尼已經開始放棄單元化的民族語文政策。兩國近年來開放教育領域,讓民間設立英語學校;上層社會爭相把孩子送入這些新學校,中產階級也要咬緊牙根,跟隨趨勢。

以兩國人口之眾,不需要太久,就可以培養大量更加國際化和現代化的新生代。

連最封閉的緬甸,也必須向全球化低頭。大家勿須驚訝,如今的緬甸中學已經實施英語教數理,取代過去的單元緬文政策。

緬甸曾經是英國殖民地,60年代以前,還有英校系統。65年後,全國學校都用緬文,和英語說拜拜。

半個世紀來,緬甸的教育和它的政治一樣,孤立於世,原地踏步,落後於全球。

而大馬則是在1975年全面國語化。比較幸運的是,大馬還是開放社會,人們也普遍重視英文和華文,因此,還不至於淪落到緬甸的地步。

然而,如果大馬還不急起直追,很快的,我們不必再感嘆新加坡的成就,而是要羡慕泰國和印尼,乃至於緬甸教育的多元化了。

如此下去,若干年後,跨國公司徵聘人才,可能寧可聘用泰國、印尼和緬甸的專業人士,而不把大馬人放在眼裡。

多一項語文的選擇,是許多家長的意願,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。

蘇州過後,還是得有船艇,航向未來。(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《星洲日報》副總編輯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