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6, 2011

鄭丁賢‧做自己

2011-12-06 09:06

如果你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,你的人生將是如何?

多數人想說:榮華富貴,養尊處優,快活一輩子。

若是如此,蓋棺論定的那一刻,躺在箱子裡頭的,就只是一個以吃喝玩樂結束一生的二世祖;這個人,不算真正活過。

上個週末,在一片政治喧囂之中,我閱讀了彼得巴菲特(Peter Buffet)的人生故事,在缺乏養分的政治言語聲中,設法為自己找到一些思維的滋潤。

彼得巴菲特,的確是股神華倫巴菲特的兒子;但是,他走出股神的影子,尋找自己的人生。

他寫了一本書,書名是《Life is what you make it》;省去拗口的翻譯,中文就叫“做自己”,簡單直接。

彼得19歲時,收到一筆價值9萬美元的家族遺產;他父親華倫賣掉祖父的農莊,把所得分配給家族成員。

華倫把9萬元換成波克夏海瑟威(股神的控股公司)股票,給了彼得,並對他說:“這是你一生中惟一能夠從我手上得到的禮物,你好好的用吧!”

彼得的哥哥和姐姐也同樣得到餽贈。9萬元的股票不算多,他們很快的賣出,把錢用光了。

如果保留下來,今天這些股票市值7千200萬美元。

彼得沒有花掉這筆財富,也沒有保留下來,而是投資在自己身上。

他搬到舊金山,租了一間小套房,買了一輛二手車,過節衣縮食的生活。

他追求的是音樂人生。從這裡開始,他進修音樂,寫曲子,購買錄音器材;他四處流浪,從內陸的印第安人保留區,到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窟,體驗生活,找尋創作靈感。

音樂是他的興趣,但是,他也瞭解,興趣必須化為麵包,才能生存。

寫好了曲子,他挨著一家家的音樂公司和廣告商,推銷自己的產品。

雖然收入不多,但是勉強維持了一個音樂人的生活。

逐漸的,他的音樂獲得認可,有了客戶,打開知名度。然後,他的作品得到了樂壇最高榮譽的艾美獎,奠定地位。

9萬美元的股票之外,他未曾接受股神父親的其它餽贈。如果他當初依靠父親庇蔭,那充其量是有錢的巴菲特二世,而不可能做自己,成就快樂豐盛的人生。

這個故事給父親和孩子不同啟示。

做孩子的,即使你沒從父親手中得到財產,無須失望,那可能會是好事。

做父親的,你無須為孩子鋪陳他們的人生,即使沒有留給他們財富,不表示虧欠他們,反而可能幫了他們走出自己的人生。


(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‧《星洲日報》副總編輯)

No comments: